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的火灾等安全风险,一直是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为了消除这一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已经投入了大量精力。目前,最普遍的做法是在住宅楼外合适地段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点,然而,随之而来的充电费用收取混乱问题也随之浮现。
媒体报道指出,广州某小区的公共区域电动自行车充电费用高昂,其中服务费竟高达电费的3至4倍;众多居民充电8小时,费用通常超过5元。在北京,类似的问题也普遍存在,充电费用昂贵,电费与服务费混合收取,服务费更是成了充电的隐形杀手。一些居民坦言:“尽管我明白将电动自行车电池带回家充电存在安全隐患,但小区内的充电桩费用实在太高了。”
电动自行车作为缓解城市居民出行难题的关键工具,显著增强了人们的出行便捷性。此外,其运营成本较低,与共享单车等出行方式一道,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通常情况下,电动自行车充电需时8小时,费用仅几分到一元多,然而,当充电费用达到5元时,居民们往往会产生不满情绪。几元钱的差价看似不多,但日积月累,数额不小。
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电动自行车的总拥有量已经达到了3.5亿辆。如此庞大的数量,与之紧密相关的充电问题,无疑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些户外充电设施主要是由企业来提供市场服务,而引入这些设施的工作则由社区或街道负责协调。此外,也有企业主动进入居民区提供充电服务。考虑到成本因素和空间限制,居民楼附近的充电设备大多仅限于一个品牌,导致居民在选购时实际上无法进行价格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别无选择,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很容易导致价格上的“垄断”现象。随之而来的是,计费方式繁琐、收费标准不公开、服务费用甚至超过电费等问题也相继出现。
实际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行为的通知》。该通知规定,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应自2025年1月1日起,原则上须全面实施充电电量的独立计量。同时,鼓励这些运营单位采用图片、动画等直观易懂的形式来展示收费的具体方法和收费标准,以便用户能够迅速且准确地理解相关费用。北京以及其他一些城市持续积极倡导并督促充电设施服务提供商收取的费用不得超过电费标准,同时采用“奖励代替补贴”的方式对服务提供商给予支持。然而,那些未遵循上述政策规定的企业行为,由于相关部门对其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致使违规现象频发,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近年来,全社会都在努力提高公众对电动自行车室内充电潜在危险的认识。为了确保宣传和法规得以有效执行,我们必须在公共服务的细节上持续改进,确保居民切实感受到好处。鉴于此,当居民遵守政策法规,选择在室外充电时,他们理应享受到优惠的充电费用。从长远角度考量,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必须制定出切实反映市场规律的收费标准,如此方能吸引并保留更多消费者,进而有机会拓展至更多居民区,吸引潜在客户。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4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