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议题原本计划在之前那位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女孩选择在瑞士实施安乐死之后进行讨论。
但是那个事正好跟我的观念相违背。
在我心底,有一种渴望,那就是若未来我陷入痛苦且绝望的境地,能找到一个迅速解脱的方法。对于无谓的痛苦,我认为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去承受。记得在头条上讨论这个话题时,有一位网友在评论区留言,以下是他的观点,请大家体会一下。
时常感受到文字的强大力量,阅读这段文字时,想必大多数人都深有同感,不是吗?
那位患上系统性红斑狼疮并选择在瑞士结束生命的年轻女子,实际上她的病情并未达到那种严重地步,她完全有可能通过严格的医疗治疗,以及科学的生活作息安排,继续享有生命的权利。
若我们的目标是为那些承受痛苦值为9的人开辟一条解脱之道,那么痛苦值为6的人同样需要得到解脱,而痛苦值为1的人最终也必将走上这条道路。然而,这样的做法显然过于荒谬,已经偏离了最初的宗旨。
因此,我实际上并不赞同那些主张安乐死的人,所以那篇文章当时并未发表。现在将其发布,大家可以进行友好的交流讨论,这样也就无需再进行转发。
第一个问题是,很多小伙伴纳闷,“安乐死”立法的阻碍在哪?
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对“被迫安乐”的担忧。也就是说,一旦有了这项法律,那些权势在握且有着特殊需求的人,例如需要某人的器官,便可能强迫他人接受安乐。
显而易见,若真有此等放肆行径,他们实现目标的方式不胜枚举,何必劳神费心采取“安乐死”这一繁琐途径?终究,追求安乐尚需遵循一定程序。他若能迫使你选择安乐,便同样能迫使你走向死亡,这一点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也就是说,要探讨“安乐死”是否能够普及,首先必须建立在法治的框架之下;若缺乏法治环境,那么这样的讨论便失去了实际意义。
从东南亚及南美众多地区的情况可以看出,那些地方的法律执行力度较弱,黑帮势力横行,民众无法享有安乐死的权利,而有权势者则更加肆意妄为。
那真正阻碍在哪呢?
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可以放弃“生命权”,同时我们还需担忧某些人可能因家庭压力而作出选择安乐死的决定。
瑞士等国家以及即将制定法律的英国,均实行了“协助安乐死”制度,并设有严格的操作程序。
例如,需经历多次独立的医疗评估(以确诊绝症、承受不住的痛苦以及判断能力)、心理评估(以排除抑郁等精神疾病对判断力的影响)、多次提出申请及设置冷静期(以确保决定是持久、稳固且出自自愿的),且必须由申请人亲自执行(如服用药物或开启输液装置)。若申请人日后反悔,不愿继续,则可随时终止。
因此,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声称在瑞士有人因医生之手而丧命。经过一番调查,我发现国内仅有少数自媒体提及此事。实际上,稍加思考便能明白,这实在没有必要。他们完全可以选择更为简便的方法,比如,我们都知道医院使用的麻醉药物,只需稍微增加剂量,就能让患者失去意识,根本无需使用那样粗暴且操作复杂的方法。
对于美国这种宗教国家,又多了一层。
在加州等美国富裕地区,民众宗教信仰的比率不高,多数人普遍认为,若不幸患上绝症,选择安乐死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在那些思想较为保守的州份,尤其是天主教或福音派信徒众多的区域,他们对于安乐死的立场十分坚决,反对态度强烈。其核心原因在于宗教信仰——他们认为生命神圣且不可侵犯,一切主权归属于神。在这些地区,宗教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认为,即便是女孩遭受了这样的侵犯,怀上了犯罪者的孩子,也不能选择堕胎。在他们看来,堕胎同样是对生命的剥夺,而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人类无权自行决定剥夺。
有些人抱有异样的观念,认为苦难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换句话说,患上绝症固然痛苦不堪,然而这种痛苦却是上帝赋予凡人的一次考验,通过承受这种痛苦,人们最终能够获得灵魂的救赎。倘若你选择逃避,按下结束的按钮,那便违背了上帝的旨意,结果将是直接堕入地狱,遭受无尽的折磨。
但我相信,未来各国都会通过这个法案。
大多数人并不信仰宗教,因而无需承担宗教相关的重负。同时,有愈来愈多的人亲身经历了绝症晚期那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们开始认识到这种痛苦实际上并无任何价值。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探究在民众中究竟有多少比例的人认同“人生末期所承受的痛苦是无价值的”,若是这一比例仅为1%,那么此类法案将难以获得通过;而若认同者增至60%至70%,或许法案的通过几率就会相对较高。
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各国医疗保障体系承受巨大压力,不得不想方设法节省开支,没有任何事情比现实更为严峻。
英国近期已明确立场,其相关法案已进入最终审批环节,此事大体已尘埃落定。英国有望成为全球主要国家中首个批准该法案的国家。
那为啥英国人想开了呢?
一方面,英国信仰宗教的人数已经不多,人们对于生死的态度也不再那么看重。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国医保没钱了。
众所周知,当人们步入生命晚期,常常会遭遇双重折磨——既痛苦又耗资巨大。尽管英国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提供免费服务,然而近年来却始终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
大量投入ICU资源救治那些患有绝症的人群,看似竭尽全力,实则徒劳无益。尤其是对于众多年逾八九十岁的老人,即使花费数百万延长其寿命两三年,这样的努力又有多大价值呢?与其如此,不如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分配给年轻人和儿童。
最终决定通过了这一具有争议性的法案。这一举措既有助于缓解晚期患者的痛苦,又对国家减轻了经济压力。
并且可以明确的是,英国的管控模式相较于瑞士来说,要求更为严格,包括针对成年人、绝症患者的明确自愿原则以及自我实施等条件。
英国媒体预测,借助该法案的支持,英国不仅能够节省大量资金,而且有望获得丰厚的收益,这是因为全球众多有此类需求的人可能会选择来英国完成他们的最终旅程。国际上对于这种行为有一个特定的术语,称之为“死亡旅游”,而这种服务通常价格不菲。
英国的情况相当独特,其医疗体系完全免费。多数国家通常是由国家与个人共同分担费用。若全部费用由个人承担,一旦遭遇重病,个人可能面临破产的风险。反之,若全部费用由国家承担,即使医保资源充足,也难以承受不断攀升的支出,因为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会毫不犹豫地要求进行全力抢救。因此,个人需要承担的那部分费用,就如同一个“刹车片”,当病人无法承受时,自然会起到阻止作用。
我国医疗水平堪称全球顶尖,然而从长远视角来看,也正承受着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说得有些残酷,不过现实世界的核心就是“成本”二字。
而且这些年,社会观念明显是在变的。
过去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等你到了那个阶段,便会深感恐惧”。在现实生活中,大家确实普遍感到害怕,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一旦真正步入那个时刻,无论你如何挣扎,都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因此,倒不如自己承受一些痛苦,让孩子们的生活也能轻松一些。
我也曾遇见过众多病例,患者们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情绪却出奇地平静,其中一部分人或许是因为他们有着较高的觉悟。然而,绝大多数患者,他们平日里抽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并未减少,也清楚自己未来的命运,或许是因为对结局的预想太过频繁,当那一天真正来临,他们并未感到过于震惊。
那是不是应该无限制呢?
存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例如仅对患有绝症的病患开放,这就要求患者必须持有医院出具的证明,该证明需明确指出患者已无治愈可能,且病情的持续发展只会带来无尽的痛苦。
正因为去年那位患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女孩选择在瑞士结束生命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我个人并不赞同她的决定,毕竟系统性红斑狼疮并非绝症,而且其寿命预期并未短暂,近年来治疗效果也相当理想。
这也是近年来众人所忧虑的议题之一,他们担忧所谓的“滑坡效应”会逐渐显现。起初,这一做法是为那些身患绝症、继续生活只能带来痛苦的人提供安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做法逐渐演变为只要不想活了就可以选择安乐,这样的转变显然已经偏离了最初的宗旨。毕竟,有些人目前或许对生活失去希望,但并未患上绝症,也许过个几年就能恢复健康。
这正是我赞同只有经医生确认其存活期仅剩数月的人才有资格选择安乐死的理由,而英国的安乐死制度亦是如此设定。
我明白,有人可能会说,并非所有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畏惧死亡,有的人渴望生存,宁愿苟且偷生也不愿轻易离世。
这并不与“安乐死”相悖,有人看开了,认为忍受这种痛苦毫无价值,于是选择了安乐。而另一些人则畏惧死亡,他们可以选择坚持到底,与病痛进行到底,这两种选择并不相悖。
有些人担忧,一旦该法案实施,孩子们是否会嫌手续繁琐,从而促使老年人主动选择这一方案?
说实话,不论有无这样的选择,你家孩子若是这样的人,你都无法过得舒心。
实际上,在美国,存在一群年事已高的医生,他们特别留意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在自己的胸口纹上了代表“无需抢救”的标志“DNR”。
身为医者,他们深知将身体切开再缝合,全身布满导管,仅仅是为了延长生命几个月的行为并无实质意义。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提前做好安排,立下遗嘱,向子女们阐明一切,并保持情绪的平和,静待那天的到来。
他们甚至觉得,年纪增长后,遭遇突发脑溢血或心脏病等疾病离世,仿佛是一种“赐予”,只有那些一生行善积德的人才能享有这样的“礼遇”。在众多国内的跑团中,成员们交流坚持跑步的初衷,目的在于让生命在存在时更加充实,离世时也能不留遗憾。
我与众多国内医师就这一问题展开过交流,他们普遍持有相似观点,即现代医疗体系更注重治疗疾病而非挽救生命,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提前考虑此类问题。实际上,近年来,一种新的观念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增加生命的内涵,而非仅仅追求其长度。
文章的最后,想说另一件事。
先前观看了野兽先生最近一期的节目,其中有一段讲述了一位体重减轻90斤的胖子在健身中心的故事。节目中有一幕引人注目。那位胖子的教练原本一切正常,却突然离奇去世。这位教练看上去不过三十来岁,而且一直坚持锻炼。我身边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原本健康的人,早上还在群里分享自己的跑步成绩,结果下午就遭遇不幸。
并未详尽探究他离世之因,然而这却勾起了我的一个观点:人们常常误以为四十岁之后,人生尚有四十载。实则不然,一旦迈入三十余岁至四十岁这个阶段,对个人而言,每一天都显得颇为不确定,说不定哪天就会突然离世。
所以说尽量把想做的事都做了,说不定就没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