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常务会议于6月底对完善“高效办成一件事”关键事项的常态化推进机制进行了安排。这已是该会议在短短一个多月内针对“高效办成一件事”议题的第二次部署行动。
在5月9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改革创新的措施进行了探讨。会上提出,需深化管理制度的变革,积极推动“高效完成一项任务”,以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难点和瓶颈问题。
办理时限缩减87%
“太快了!”
去年十月,北京市民沙沙选择了离开职场,她打算投身于自由职业的行列。为此,她必须着手办理一系列手续,包括自行缴纳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
原本以为需要多次往返于办事窗口,但出乎意料的是,只需打开手机上的“京通”小程序,利用“灵活就业一件事”功能,沙沙便在短短几分钟内顺利完成了申报,而仅仅一个多小时后,便收到了办理完成的确认消息。
6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通过“高效办成一件事”这一举措,从细微处着手,促进了政务服务观念的革新、流程的优化以及部门间的协作,极大地便利了民众及企业的办事流程,对于优化营商环境和增强行政效率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至今为止,国务院办公厅已经陆续公布了三批共计33项“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关键任务。
企业相关事宜共有17项,涉及进入市场、业务拓展、停业退市以及工程建设项目等多个阶段。而个人相关事宜则包括16项,内容涵盖出生、教育、日常生活、居住、就业、退休、出行以及身后事宜等。
开设一家餐饮店铺,这一过程可概括为“一件事”,其中涵盖了企业营业执照信息的核实、食品经营许可证的获取、以及营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等多项内容。而“个人身后”事宜则包括出具死亡证明、办理户口注销手续、以及提取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等多个具体操作。
在国办下发的重点事项清单基础上,各地可以进行创新和拓展。
在云南省发布的《“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度第一批重点事项清单》里,并未发现“开办便利店‘一件事’”这一项目,而该事项并未列入国务院办公厅的清单之中。
安徽省出台了《“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度第一批拓展重点事项清单》,其中新增了16项重点事项。
“高效办成一件事”在地方推行后,成效较为明显。
4月28日,《福建日报》报道指出,福建省已实施国家统一部署和地方特色相结合的25项“高效办理事项”,累计办理数量达到6748.05万件,有效减少企业和群众办事所需跑腿次数达91.9%。
《人民日报》在5月19日的报道中指出,安徽省已启动并实施了一系列便捷服务措施,包括简化运输企业开办流程、实现水电气网联合报装、推广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领等,共计36项“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重点项目。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办理时限总体缩短了68%,提交的材料数量也减少了58%。
辽宁省数据局(省营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松涛于6月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目前,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的20项重点事项已投入建设和运行,总计办理业务超过300万件。申报材料平均减少73%,审批流程缩短85%,办理时间缩短87%。
张艳青,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衡水学院副教授,对“高效办成一件事”进行了深入分析。她指出,此举不仅能够增强行政效率,而且能够推动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和协同能力的提升。从群众和企业的角度来界定“一件事”,促使政务服务从以政府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借助数据流的引导,推动业务流程的优化,重新构建跨部门协作的链条,从而实现减少环节、缩短时间、精简材料和减少跑腿的目的。
此外,还有助于改善商业环境,缓解市场主体的难题。政府部门需以企业需求为核心,重新编排工作流程,消除因部门职责划分而产生的审批障碍。此举亦能减少行政操作的不确定性,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的预期性,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关键梗阻是部门壁垒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必须加强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断优化全国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各项功能,打破信息隔阂,推动实现“一网通办”,真正提高服务水平与办事感受。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杨帆副教授在其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提到,目前,“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改革进程遭遇的主要障碍,依然是那些根深蒂固的部门隔阂。
国内一家商业银行的数据应用部门主管董翔指出,在数据共享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些单位与部门间的数据交流尚未全面实现,仍需进一步拓宽沟通渠道;数据的合法应用需用户同意,在数据收集初期,可能存在未经授权的数据,需在后续环节进行补充;不同部门的开放程度存在差异,有时难以充分满足对数据更细致的需求。
除此之外,尚存部分历史资料尚未实现数字化处理,这一过程需逐步推进。同时,对于资料收集、信息传输、应用以及安全保障等各个阶段,均需确立统一的标准。
张艳青指出,一些地区陷入了执行效率的困境,她们观察到,这些地方普遍存在重视清单发布而忽视实际执行的现象,比如咨询响应迟缓、线上操作繁琐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群众的体验造成了不良影响。
《政务数据共享条例》将于今年8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对目录管理、数据共享的具体应用以及平台的技术支持等方面均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江小涓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教师,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该条例的颁布实施将显著促进不同部门及各个层级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而凝聚成一种“高效完成一项任务”的改革合力。
推进清单动态管理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政务服务优化、增强行政效率、促进“高效完成一件事”实施策略的指导文件》明确指出,预计到2027年,我国将建立起覆盖广泛、智能便捷、公正普及的高效政务服务网络;届时,企业和个人在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将能够高效完成重要事项,并取得显著成效;此举将显著提高企业和民众在办事过程中的满意度和满足感。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需强化常规化机制构建,并致力于确保“高效办理单一事项”这一关键任务的全面实施。
具体来看,张艳青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增强制度的保障和创新能力。其次,实施清单的动态管理,每年公布关键事项清单,并依据公众意见进行范围调整。再者,完善考核与监督机制,将“完成度”和“满意度”纳入政府效能评估体系。
第二点,实施技术助力与信息融合。对国家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进行优化升级,促进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资源共享。积极研究人工智能、大型模型等前沿技术,以便预测用户需求,进而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第三,我们要推动基层层面的创新和实现关键性的突破。鼓励各地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试点项目,并广泛传播其成功做法。针对那些出现频率高且问题突出的领域,我们采取“小步骤”来达到“大效果”的目标。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沙沙、董翔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