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女童在游泳和温泉游玩过程中不幸感染了“食脑虫”,病情急剧加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使“食脑虫”这一危险生物种类首次被公众所熟知,其潜在危害性引起了广泛关注。
惊人病情
6月16日,一名五岁的小女孩在嬉戏中加入了水战,随后她的体温迅速升高。她开始出现头痛、轻微发热、恶心和呕吐等不适症状。经过短暂的住院治疗,小女孩很快陷入了昏迷。紧接着,她被紧急送往重症监护室接受救治。截至6月27日,检测结果显示,她不幸感染了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虫,也被称为“食脑虫”。随后,在6月30日的检查中,又发现了狒狒感染了阿米巴原虫,这导致病情加剧。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家长们感到极度焦虑,他们四处奔波,急切地寻求援助。
“食脑虫”本质
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发热性疾病亚专科的负责人曾艳丽指出,“食脑虫”并非昆虫,本质上属于单细胞生物范畴,其正式名称为自由生活阿米巴。近期,两名患病儿童感染的“食脑虫”种类各异。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可能引发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这种疾病的死亡率极高,高达99%。与此同时,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感染可能诱发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
恐怖入侵流程
“食脑虫”的入侵过程令人震惊。最初,其侵入速度极快,很快通过鼻腔神经通道抵达大脑,使得免疫系统难以迅速做出反应;另外,它具有极高的破坏力,在适宜的脑组织环境中迅速繁殖,不仅破坏脑组织,还引发了出血、炎症和坏死等多种并发症;再者,它善于伪装,初期症状与普通脑炎相似,容易导致误诊,等到确诊时,最佳治疗时机往往已经错过。
进入人体途径
“食脑虫”分布范围极广,全球各地均有其存在,无论是土壤深处还是温暖的淡水水域,都可见其踪迹。此类感染多在夏季发生,高温条件下,它们能够从包囊状态转变为滋养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可通过水体侵入鼻腔,若在游泳、潜水等活动中接触了受污染的温暖淡水,感染风险将显著提升。然而,污水饮用不会导致感染发生。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感染主要存在两种途径:其一是通过皮肤上的微小创口进入,其二是通过吸入空气中的悬浮尘埃颗粒。
冲鼻挖鼻感染可能性
美国与巴基斯坦地区出现了因鼻腔清洗不当而感染“食脑虫”的案例。相较之下,我国自来水经过氯处理,感染风险相对较小。通常情况下,挖鼻行为难以触及鼻腔深层的黏膜,因此感染的可能性极低。
预防措施
曾艳丽指出,阿米巴原虫感染病例极其稀少,国内相关报道寥寥无几。公众无需过度担忧。在游泳时,应选择水质优良、消毒设施完备的正规游泳池,并在自然水域游泳时留意避免水进入鼻腔。为了了解大家在夏季的游泳意愿,我们开展了一次小型调查。诚邀您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此外,敬请点赞并转发本文,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关于“食脑虫”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