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归乡》这部纪录片近期在我国大陆上映,影片主要描绘了6位台岛老兵的生存状态。在这部作品中,高秉涵的出镜时间相对较多。这位曾获“感动中国”称号的台岛老兵,近期在台北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专访。在专访中,他反复向记者强调,历史不容忘却,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他提出疑问:“为何只有在‘日暮’时分才有回家的机会?”因为战争的存在。他进一步强调,他所倡导的是和平。”
1935年,山东菏泽孕育了高秉涵,他的乳名叫“春生”。在13岁那年,战火纷飞,他被迫迁徙至台岛。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台岛老兵临终前的重托,他毅然决然地将老兵的骨灰带回大陆故土安葬,并且持之以恒地义务协助老兵寻找失散的亲人。时至今日,他已经成功帮助超过百位台岛老兵实现了“叶落归根”的愿望。
谈及在《日暮·归乡》中自己的出镜率较高,高秉涵表示:“大多数老兵的画面呈现的是静态,而我因常年往返两岸,镜头中的动态画面自然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日益加深,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小时候想妈妈,年纪大了就特别想家。”
2025年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80周年纪念日。在今年的四月,高秉涵特地踏足云南,深入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此行旨在缅怀并致敬那些英勇牺牲的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同时向他们的遗骸安葬地表示敬意和哀思。
人们普遍以为云南只是抗战的支援基地,然而事实却是,那里的战斗激烈程度,绝不逊色于最前沿的战场。高秉涵在参观墓园,目睹那些墓碑时,心中感慨万分,那些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士兵数量,让人深感震惊。
高秉涵深信战争尤为残酷,而抗日战争更是惨烈至极。他强调,那些忽视战争苦难历史的人,必将遭受下一次战争的苦难。在他看来,历史不容忘却,然而铭记历史的目的并非仅仅是清算旧账,更在于从中吸取教训,以确保苦难的历史不再重现。
今年恰逢台湾光复80载。高秉涵认为,台湾光复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台湾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提到,现在台湾部分人对这段历史的重视程度似乎有所下降,仿佛有忘记根本的倾向。然而,在他看来,历史的事实是无法被改变的。
他语气坚定地表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载而不衰,完全是依赖于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辛勤付出。“我深感责任重大,并且衷心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
高秉涵表示:“每一位中华子孙都在记录着历史的篇章。”他期望,“对于孩子们和年轻一代,我愿他们心中怀揣着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认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正是他母亲自幼对他言传身教的核心教诲。
鸟类偏爱往日的栖息地,鱼儿向往往昔的深渊,树木纵然高耸千尺,叶子最终还是会回到树根。高秉涵坦言,他“在世时愿为漂泊的游子,离世后不愿成为无依的孤魂”。尽管年事已高,他依旧在回家的路上不懈前行。
在我有生之年的期盼中,我渴望目睹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壮丽景象,那将是一抹绚烂的彩虹。高秉涵如此表达,这已成为他内心最深切的守望与期盼。